在线办公
编辑部公告
more+
- 2023年凯发娱乐加盟代理杂志第六次定稿会会议纪要
- 2023年凯发娱乐加盟代理杂志第五次定稿会会议纪要
- 2023年凯发娱乐加盟代理杂志第四次定稿会会议纪要
- 2023年凯发娱乐加盟代理杂志第三次定稿会会议纪要
- 2023年凯发娱乐加盟代理杂志第二次定稿会议顺利召开
- 2023年凯发娱乐加盟代理杂志第一次定稿会议顺利召开
- 公告
- 《凯发娱乐加盟代理》杂志2022年第二次视频定稿会顺利召开
下载专区
more+
学习中心
more+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显示方式: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1.000
摘要:
细菌活性检测是检验、评价和保藏的关键,快速、灵敏、特异和准确的细菌活性检测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细菌活性可以根据细菌生长繁殖能力、新陈代谢能力、细胞膜的完整性以及复制转录能力原理进行检测。不同的检测原理会有不同的检测方法,平板培养计数法是最为经典的活性检测方法,PMA-qPCR、荧光染料结合流式细胞仪、单细胞拉曼分析技术等是新应用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细菌活性检测的需求,优化的细菌活性检测方法层出不穷,但不同的细菌活性检测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本文就目前细菌活性检测原理、方法、应用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描述,并探讨了细菌活性检测方法在细菌检验和保藏等方面的应用。
细菌活性检测是检验、评价和保藏的关键,快速、灵敏、特异和准确的细菌活性检测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细菌活性可以根据细菌生长繁殖能力、新陈代谢能力、细胞膜的完整性以及复制转录能力原理进行检测。不同的检测原理会有不同的检测方法,平板培养计数法是最为经典的活性检测方法,PMA-qPCR、荧光染料结合流式细胞仪、单细胞拉曼分析技术等是新应用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细菌活性检测的需求,优化的细菌活性检测方法层出不穷,但不同的细菌活性检测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本文就目前细菌活性检测原理、方法、应用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描述,并探讨了细菌活性检测方法在细菌检验和保藏等方面的应用。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5310258
摘要:
目的 对塔城蜱病毒5(Tacheng Tick Virus 5, TcTV-5)进行检测,为新发蜱媒传染病的监测提供参考。 方法 2019 — 2021年采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6县(市)的寄生蜱和游离蜱451只,对其分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于2021年收集新疆图木舒克市农牧民血液样本280份,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收集到的所有样本进行TcTV-5感染阳性率的检测,构建基因进化树,分析遗传进化关系,对检测结果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经形态和分子鉴定,在新疆采集到的蜱分属于3属3种,包括璃眼蜱属的亚洲璃眼蜱、革蜱属的边缘革蜱和扇头蜱属的图兰扇头蜱;新疆蜱与人中均可检测到TcTV-5,6个县(市)的蜱阳性率为3.33% (2/60)~36.11% (26/72),图木舒克市280份人血样本的阳性率为2.50%(7/280)。 结论 TcTV-5在新疆蜱与人血中均可被检出;在多种蜱种(亚洲璃眼蜱、边缘革蜱、图兰扇头蜱)中均可检测到,边缘革蜱阳性率最高。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2220055
摘要:
目的 调查2022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州)L县发生的一起由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环境因素,为毒蘑菇中毒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设计调查表收集病例资料、明确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集剩余食物样本及现场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 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现9例临床病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是食用自采的野生蘑菇。 检测样本与变红岐盖伞的核酸序列覆盖度为100.00%,一致度为96.06%,属于神经精神型毒蘑菇,是临夏州首次报道变红岐盖伞近似种食物中毒事件。 结论 此次暴发是由于群众误食野生毒蘑菇变红岐盖伞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群众的野生蘑菇中毒健康教育工作,告知群众不要轻信民间流传的有毒野生蘑菇识别方法,建议在蘑菇中毒高发季节,通过多媒体、公众号、广播电视等方法发出预警,积极宣传不要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谨防食物中毒。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3070088
摘要:
目的 调查广东省广州市鼠形动物携带新埃立克体的情况,并分析其分子特征。 方法 使用夹夜法和笼夜法在广州市9个区捕获鼠形动物,解剖获得鼠脾,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16S rRNA和groEL基因,纯化、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 结果 捕获广州市鼠形动物1 104只,其中29只新埃立克体检测阳性,总阳性率2.63%。 2019、2020、2021年捕鼠数分别为510、307、287只,阳性率分别是0.39%、0.98%、8.36%。 阳性鼠形动物集中于广州市从化区(9.00%)、增城区(3.23%)、白云区(0.86%)。 调查的6种鼠形动物中,以黄胸鼠(7.69%)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褐家鼠(2.87%)、黄毛鼠(1.11%)。 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广州市新埃立克体的groEL与16S rRNA基因序列均高度同源,属于Cluster Ⅳ这一进化支。 结论 广州市鼠形动物存在一定比例的新埃立克体检出,且检出阳性的区域集中,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可能存在新埃立克体的潜在爆发风险,需进一步加强其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工作。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5260247
摘要:
目的 分析和评价弓形虫感染与精神分裂症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收集1953年1月至2022年4月发表的弓形虫感染与精神分裂症发生风险的队列研究及其衍生类型的研究。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以及质量评价均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并采用R 4.1.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9项研究(队列研究3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6项),样本量为55 352人。 Meta分析结果显示,弓形虫感染可使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风险增加47.1%[比值比(OR)=1.471,95%置信区间(CI):1.137~1.904,P=0.003];异质性检验及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异质性主要来源于发表时间、研究方法、弓形虫抗体检测方法以及精神分裂症诊断依据。 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弓形虫感染可增加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风险,为今后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弓形虫感染人群发生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3010079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河南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低病毒血症(LLV)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LLV的预防提供科学支持。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河南省抗病毒治疗(ART)数据库,选取现住址为河南省、2003—2022年接受ART、年龄≥18岁、ART时长≥6个月、有至少1次病毒载量(VL)结果的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ART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LV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水平、不同频次LLV的发生情况及病毒抑制失败(VF)发生的风险。 结果 共纳入44 528例研究对象,病毒持续抑制(VL<50 拷贝/mL)组患者31 143例,LLV组患者13 385例,LLV的发生率为30.06%(13 385/44 528)。 按VL值划分,低(50~199 拷贝/mL)、中(200~399 拷贝/mL)、高(400~999 拷贝/mL)3个水平LLV的发生率分别为15.05%、6.35%和8.66%;按LLV发生频次,只发生1次或间隔发生多次LLV(iLLV)、连续发生2次及以上LLV(pLLV)的发生率分别为23.48%和6.58%。 低、中、高3个水平LLV病毒抑制失败的发生率分别为13.70%(918/6 702)、22.14%(626/2 828)和30.48%(1 175/3 855),iLLV和pLLV病毒学抑制失败的发生率分别为18.01%(1 883/10 453)和28.51%(836/2 932),且不同水平、不同频次VF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T治疗年限、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基线时出现疾病症状、基线时患者出现的并发症种类、确诊HIV到开始治疗时间、初始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方案是否发生变化是发生LLV的影响因素。 结论 河南省HIV/AIDS患者LLV发生的风险较高,且会增加VF发生的风险,应尽早开展ART,提高患者依从性。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1280009
摘要:
目的 了解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医疗机构丙型肝炎报告质量,为医疗机构下一步提高丙型肝炎报告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武威市凉州区丙型肝炎报告、就诊量较大的A、B、C、D共4家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对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网络报告的确诊病例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核酸阳性者进行核查,再随机抽取20张丙型肝炎传染病报告卡,不满20例的全部抽取,与网络报告情况进行核对,以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分析比较病例的报告率、漏报率、报告及时率、报告卡信息完整率、报告卡信息准确率、上报信息一致率。 结果 B机构抗-HCV阳性患者的HCV核糖核酸(RNA)检测率(70.29%)明显高于其余3家(χ2=30.700,P<0.010)。 A、B 机构HCV RNA检测阳性率高于C与D机构 (χ2=24.300,P<0.010)。 共核查丙型肝炎确诊病例349例,确诊病例总误报率为45.84%,其中三级医疗机构误报率为43.12%,二级医疗机构误报率为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0,P<0.010);检验科检出的213例HCV核酸阳性者,上报信息系统109例,总漏报率为48.83%,其中三级医疗机构漏报率为50.24%,二级医疗机构漏报率为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0.050);报告质量核查显示总体报告及时率为86.30%,其中三级医院报告及时率为92.50%,二级医院报告及时率为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0,P>0.050);总体报告卡信息准确率为80.00%,其中三级医院准确率92.50%,二级医院准确率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00,P<0.010)。 结论 武威市凉州区二级医疗机构丙型肝炎报告的误报率高于三级,三级医疗机构漏报率高于二级,三级机构报告卡信息准确率优于二级机构,后期应加强医疗机构丙型肝炎诊断标准培训,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降低丙型肝炎误报、漏报率。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11200613
摘要:
目的 评估2023年10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全球流行情况以及对我国的输入风险。 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开发布的每日 COVID-19 疫情数据,结合全球 COVID-19 入境政策分析,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通过总体概述、各大洲及重点国家疫情趋势综合评估和周边十四国疫情分析,对全球 COVID-19 疫情风险进行综合、全面与及时的评估。 结果 与2023年9月相比,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下降了6.17%,月新增死亡病例下降了30.72%,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前10 位国家中,俄罗斯、新加坡、塞尔维亚、捷克和新西兰为全球重点关注国家;各大洲月新增确诊病例前3位国家中,菲律宾为亚洲一般关注国家,布隆迪和斯威士兰为非洲一般关注国家。 俄罗斯、印度和阿富汗是周边十四国特别关注国家。 结论 全球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和新增死亡病例10月均呈下降趋势,多数国家疫情稳定。 对于重点国家要持续加强疫情监测,同相关机构建立沟通机制,互通有无,及时预警 。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2140041
摘要:
目的 调查北京市某镇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建议及措施,探讨疫情处置经验。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调查,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例三间分布和临床表现,采集病例、外环境涂抹和水样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疫情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搜索到324例病例,分布在6个社区中的28个小区和2个厂区,罹患率为1.82%(324/17 843),呈现一定的空间聚集性。 病例临床表现以腹泻为主(99.69%),无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聚集性倾向;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饮用生水的发病风险是未饮用生水的4.9倍 (比值比=4.929, 95% ,置信区间:1.612~15.071)。 30件病例便标本、3件环境涂抹标本和12件水样样本检出诺如病毒。 结论 本次事件由集中式供水被诺如病毒污染引起,饮用生水是本次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水质监测,定期开展供水安全检查,及早发现可能的污染源,保护公众健康。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3200110
摘要:
目的 了解浙江省台州市2012—202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特征,并评估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行情况和监测质量。 方法 对台州市2012—2022年AFP监测病例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三间分布及监测敏感性、及时性。 结果 台州市2012—2022年共报告229例AFP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14/10万,所有AFP病例最终诊断分类均为脊髓灰质炎排除病例。 AFP发病无明显季节性,1~4岁组发病率较高(χ2=29.339,P<0.00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8.571,P=0.003)。 报告后48 h调查率为99.56%,14 d内双份粪便采集率为98.25%,合格粪便采集率、粪便标本7 d内送达率和75 d随访表及时送达率均为97.82%。 结论 台州市AFP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异地报告率高。 AFP监测系统处于稳定且较高的运行水平,达到国家各项监测指标要求,但仍需提高AFP病例监测敏感性。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206150269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自然疫源地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及菌群分布,并分析其流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云南省华坪县、孟连县和勐腊县3个钩体病国家级监测点采集健康人群血清,运用暗视野显微镜凝集实验进行15群15型钩体抗体检测。 结果 2014—2018年云南省钩体病监测点每年采集健康人血清300份,5年监测的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67%、28.33%、15.67%、10.33%、14.33%,总阳性率为19.67%,5年的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32,P<0.05)。 5年各监测点阳性率分别是华坪县15.40%、孟连县19.60%和勐腊县24.00%,勐腊县阳性率比5年总阳性率高,华坪县和孟连县阳性率比5年总阳性率低,3个地区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05,P<0.05)。 钩体血清抗体各年龄段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31,P>0.05)。 检测出的295份阳性血清中15个血清群均有感染,其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占35.05%,其次为致热群和澳洲群,分别占14.69%和12.37%。 结论 云南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在2014 — 2017年间呈下降趋势,2018年略有所上升;人群所感染的菌群、菌型比较复杂,常见的15个血清群均有分布,以黄疸出血群为主要感染血清群。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5060203
摘要:
目的 分析2021年我国狂犬病流行分布特征,为防控策略的调整和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21年狂犬病疫情数据和国家级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发病率、发病时间、病例年龄等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2021年全国有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病例157例,死亡150例,报告发病数较2020年(202例)下降22.28%。 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湖南省(50例)、河南省(22例)、江苏省(14例)和安徽省(12例),合计占全国报告发病总数的62.42%。 4、6、10月为全年发病最高月份,11月为全年发病最低月份。 病例以农民(84.00%)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74∶1.00,高于2020年(1.93∶1.00),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中老年病例居多(77.71%)。 77例病例个案分析显示,致伤动物以犬为主(91.67%),近70.00%致伤犬为自养犬或邻居家养犬,动物伤人的主要原因为主动袭击,潜伏期中位数为65(35.75, 221.75)d。 我国狂犬病病例实验室诊断率为22.93%。 结论 2021年狂犬病疫情继续下降,自2007年以来持续保持下降的良好态势。 湖南省、河南省等地疫情相对严重,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有待提高。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2270069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犬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应用狂犬病病毒(RABV)直接免疫荧光法(DFA)对2010—2022年上海市送检的44份犬脑组织标本进行检测,检测阳性标本进行核蛋白基因序列测定和种系发生分析。 结果 25份被动监测的样本中RABV阳性率为92.00%(23/25),18份“一犬伤多人”样本阳性率达到94.44%(17/18);23株RABV上海市分离株均属于China Ⅰ群,分布在全市北部、中部地区,可以分为4个分支,不同分支流行时间相对集中。 结论 “一犬伤多人”事件的积极监测能有效获得RABV阳性病例,2010—2022年上海市犬狂犬病的流行是China Ⅰ传播扩散的结果。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4170170
摘要:
目的 通过建立计算模型研究检测-追踪-隔离措施对于疫情传播动力学的影响,以评价不同防控措施的效果。 方法 基于个体模型和动态密切接触网络模拟疫情传播动力学。 在模型模拟中根据个体间接触网络的动态变化,对传染病确诊者的密切接触者(密接)、次密切接触者(次密接)和涉疫场所暴露者进行追踪,对不同个体实施隔离或检测等不同的管控措施。 通过模型计算模拟局部区域发生疫情以后的疫情演变过程,并估计累计感染人数和每日新增感染人数的变化。 结果 当没有采取防控措施时,疫情发生后感染人数快速指数增长,1周左右达到每日新增感染人数的峰值。 当实施检测–追踪–隔离措施后,感染规模和每日新增病例数均显著降低,但是仍需要比较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以达到疫情的防控目标。 结论 通过定量模型计算表明中国所采取的检测–追踪–隔离措施对于应对疫情的局部暴发是有效的。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3100093
摘要:
目的 设计去中心化电子健康档案(EHR)存储系统,以有效解决EHR的安全存储、高效管理和跨区域利用问题。 方法 通过提出了集成区块链和星际文件系统(IPFS)技术方案,实现EHR的安全存储和共享。 利用区块链的优势,协同EHR的所有者、管理者和调阅者,实现跨区域的档案安全管理和共享。 利用IPFS的分布式特点存储EHR,可以在降低存储成本的同时提高安全性。 结果 基于区块链和IPFS等信息技术构建的EHR存储系统,具有跨区域、去中心化、安全存储和易于推广的特点。 结论 该存储系统能够保障EHR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个人隐私,实现跨区域的业务协同,解决跨区域的档案合并及迁移等难题,为EHR的安全推广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3060082
摘要:
目的 分析2012—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中不同类型毒品使用者的血清学及行为学监测情况,为吸毒人群艾滋病疫情及传播风险提供评估依据。 方法 在哨点监测期内以重复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吸毒人群进行监测,通过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收集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行为学和血清学信息。 结果 10年共纳入吸毒人群136 384人次,传统毒品使用者占比从81.21%下降到59.56%,新型毒品使用者从10.24%上升到22.21%。 全部吸毒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但新型毒品使用者未下降。 全部吸毒者的注射吸毒比例从76.13%下降到58.91%,其中传统毒品使用者从84.15%下降到72.30%、新型毒品使用者在5.30%~12.91%之间波动上升。 注射吸毒者中,最近1个月的注射吸毒率、共针史比例、最近1个月共针率均呈下降趋势。 全部吸毒者最近1个月有性行为比例从2013年最低值37.14%上升到2020年最高值58.52%,最近1年商业性行为比例在19.80%~32.95%之间波动上升;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在90.00%以上,最近1年接受过任何一种艾滋病预防干预服务的比例在80.00%以上,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 吸毒人群中传统毒品使用者注射吸毒风险降低但性传播风险升高,新型毒品使用者中HIV传播风险升高。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7170344
摘要:
目的 调查“十三五”期间江西省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落实及新生入学结核病筛查情况,为优化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和典型抽样结合的方法抽取江西省的35所初中、37所高中、12所大学,开展现场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 结果 配置了卫生人员/保健老师的学校比例为75.00%;大学、高中和初中学校卫生人员参加培训比例分别为83.33%、45.95%和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1,P=0.045);2015 — 2020年期间,各教育阶段学校新生结核病筛查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趋势χ2值分别为21734.383、1054.977、9134.017、492.806;均P<0.001),而各教育阶段新生结核病规范筛查率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趋势χ2值分别为17914.123、1774.853、16119.091、82321.455;均P<0.001); 结论 江西省入学新生结核病筛查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争取政策和经费支持、增加学校卫生人员配置并强化知识培训、加强并规范入学新生结核病筛查工作,是未来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努力的方向。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4030143
摘要:
目的 基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对新发肺结核病患者成功治疗后复发情况的观察跟踪研究,间接评价肺结核病患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 方法 基于全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以某个县(区)2010年登记的所有新发肺结核病患者作为观察队列,通过系统搜寻10年期间(2010-2019年)观察队列的后续发病登记情况。 复发的单因素分析采用 Kaplan-Meier 法,多因素分析采用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结果 第2年开始出现后续发病登记,第3年达到高峰(重新登记率为4.46%),第4~6年维持在3.00%以上的后续发病登记水平,往后逐年下降,降到第10年的0.23%。 历年均为男性更容易复发。 历次发病年龄偏向于50岁左右人群,职业偏向于农民。 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新发肺结核病患者成功治疗后年龄偏大、农民、病原学初次菌阳、非主动就诊、诊断延误这类患者的后续复发风险相对较大。 平均发病间隔天数第一次重新登记最长,以后发病登记间隔呈缩短趋势。 结论 结核病防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有条件的地方要结合健康中国行动,加强对新发肺结核病患者成功治疗后后续复发风险较高人群开展的后期随访,甚至实行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健康管理。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3030077
摘要:
目的 对2021年安徽省阜阳市某集中供餐学校发生的一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进行病原学检测及溯源分析,为疫情处置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采集患者肛拭子、粪便、呕吐物和食堂留样食品等进行病原体检测。 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毒力基因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全基因序列分析。 结果 从患者和留样食品中分离出19株肠炎沙门菌,均携带毒力基因(invA、sopE、agfA、spvR、hilA、stn、pefA)。 19株肠炎沙门菌对萘啶酸均耐药,18株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链霉素耐药。 全基因组测序的6株肠炎沙门菌均检测出7种获得性耐药基因和1个靶基因位点突变,分别为aac(6')-Iy、aph(3'')-Ib、aph(6)-Id、blaTEM-1B、aac(6')-Iaa、sul2、tet(A)和gyrA (p.D87Y)。 19株肠炎沙门菌的PFGE带型相似度是100%,均为ST11型。 结论 引起此次感染性腹泻暴发的病原体为肠炎沙门菌,感染来源为金丝脆鸡排。 分离菌株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高度耐药,耐药机制与携带blaTEM-1B相关。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3170106
摘要:
目的 掌握耐多药结核的治疗结局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22年通过问卷调查,收集1 165例河南省结核病报告系统中登记报告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等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SPSS 27.0软件对收集的治疗、转归结果进行流行病学描述,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的方法分析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165例耐药结核病患者中,良性结局(成功治疗)的患者占5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组的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是年龄≤25岁组的2.380倍[比值比(OR)=0.390,95%置信区间(CI):1.220~4.643],体质指数(BMI)≥24.0 kg/m2的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是BMI≤18.4 kg/m2的39.0%(OR=0.390,95%CI:0.182~0.834),复治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是新患者的1.149倍(OR=1.149,95%CI:1.026~1.287),无规律运动的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是有规律运动患者的1.709倍(OR=1.709,95%CI:1.128~2.589),耐多药治疗期间存在14 d以上中断治疗的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是无中断治疗患者的3.762 倍(OR=3.762,95%CI:2.100~6.739)。 结论 河南省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成功率在我国属中等水平,但患者数量多,需要重点关注高年龄段、复治患者、营养状况不佳的患者,同时提倡规律运动,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增加患者治疗成功率。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7200354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2020年西部地区肺结核患者的就诊及诊断延迟情况,分析肺结核患者就诊及诊断延迟的影响因素,为我国西部地区肺结核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我国西部12个省份的16家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2020年10—12月对其中在治且治疗时间大于2周的药物敏感肺结核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诊疗信息等。 对患者人口学特征、就诊延迟及诊断延迟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和诊断延迟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1030例肺结核患者,其中纳入就诊延迟分析856例;纳入诊断延迟分析987例。 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肺结核患者就诊时间中位数为9(3, 35)d,就诊延迟发生率为41.24%(353/856),初治[比值比(OR)=2.183,95%置信区间(CI):1.172~4.064]、患有其他慢性病(OR=1.551,95%CI:1.152~2.088)为肺结核患者发生就诊延迟的危险因素;家庭年收入≥40000元(40000~元:OR=0.252,95%CI:0.169~0.376;≥60000元:OR=0.258,95%CI:0.170~0.391)为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的保护因素。 我国西部地区肺结核患者诊断时间中位数为12(3, 33)d,诊断延迟率为44.48%(439/987),年龄≥65岁(OR=2.508,95%CI:1.679~3.747)、农村(OR=2.479,95%CI:1.798~3.419)、流动人口(OR=4.347,95%CI:1.355~13.945)为肺结核患者诊断延迟危险因素;采用分子生物学方式诊断结核病(OR=0.499,95%CI:0.312~0.796)为患者诊断延迟的保护因素。 结论 我国西部地区结核病患者的就诊延迟和诊断延迟现象均较为普遍,建议针对重点人群,加强结核病宣传教育,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结核病诊疗水平,从而避免肺结核患者就诊及诊断延迟的发生。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8090407
摘要:
目的 了解2016—2022年江苏、浙江、上海三省(江浙沪)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效益。 方法 收集“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2016—2022年江浙沪地区耐药结核病患者的筛查、治疗及转归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收集中央转移支付经费和各省财政专项经费中的耐药结核病经费投入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 使用耐药筛查率、纳入治疗率和治疗成功率对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使用成本–效果比、成本–效用比、效益–成本比对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2016—2022年江浙沪地区新病原学阳性患者耐药筛查率为86.00%,高危人群患者耐药筛查率为87.90%;登记的耐药结核病患者纳入治疗率为75.47%,患者治疗成功率为63.32%,7年间前述的4个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趋势χ2=129.579,P<0.001;趋势χ2=35.369,P<0.001;趋势χ2=27.711,P<0.001;趋势χ2=10.556,P<0.001);2016—2022年,江浙沪地区共投入耐药结核病防治资金2.66亿元,成功治疗了耐药结核病患者共3570例,挽回了37624.23个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挽回的社会经济价值41.97亿元;每投入7459.72(4973.15~12432.87)元,可避免1名健康人被传染;每投入7078.20元,可挽回1个DALY损失;每投入1元钱,可产生15.76(14.94~16.79)元的效益。 结论 2016—2022年,江浙沪地区耐药筛查率、纳入治疗率和治疗成功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浙沪地区对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建议政府要继续加大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经费的投入。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5090208
摘要:
目的 分析湖北省武汉市2011—2021年乙型肝炎(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SARIMA)模型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在乙肝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方法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武汉市2011—2021年乙肝流行特征;建立SARIMA模型和LSTM模型,对武汉市乙肝月报告发病数进行拟合与预测,并评价两种模型的效果。 结果 2011—2021年武汉市报告乙肝累计发病数为55 11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7.37/10万;无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59岁人群,占比为60.90%;发病人群以家务及待业、不详、农民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17∶1,男、女性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62.64/10万、30.99/10万;中心城区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4.93/10万,低于远城区的50.96/10万。 SARIMA模型、LSTM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3.24、16.55,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7.60%、3.05%。 结论 武汉市成年人乙肝防控工作不容忽视,应加强老年人、青年男性等重点人群的乙肝监测、疫苗接种和宣传教育等综合防控工作。 建立的LSTM模型拟合和预测效果总体上优于SARIMA模型。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5040193
摘要:
目的 对2004—2021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报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HFRS流行特征。 方法 从国家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获得了2004—2021年云南省HFRS报告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省2004—2021年HFRS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和诊断类别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县级为单位进行空间聚集分析。 结果 2004—2021年全省共报告HFRS病例2556例,年均发病率为0.30 /10万,死亡病例17例,病死率为0.67%;每年主要以3 — 8月(春夏季)为发病高峰,70.81%患者为男性,16~60岁患者占76.72%,77.11%病例为农民;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系数0.010~0.319,仅2011—2021年有相关性(P<0.05),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和丽江市,实验室确诊病例和病死率存在较强的负相关(r=?0.720,P=0.019),疑似病例和病死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r=0.649,P=0.042),报告病例数少的地区病死率高。 结论 云南省HFRS在2012—2021年间处于相对高发期,波及地理范围有扩大趋势,但仍呈现明显的时空聚集特征,累及人群逐渐向高龄人群偏移,应推动高发地区落实综合防控措施,提高病例诊断与实验室检测能力。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4060150
摘要:
目的 分析2006—2020年安徽省儿童跌倒/坠落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儿童跌倒/坠落伤预防控制措施与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安徽省2个国家伤害监测点6家哨点医院2006—2020年的0~14岁儿童跌倒/坠落病例监测数据,对跌倒构成比进行趋势分析,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评价儿童跌倒/坠落伤害的时间变化趋势。 结果 2006—2020年安徽省0~14岁儿童跌倒/坠落病例共36372例(男性24487例,女性11885例)。 1~4岁儿童病例最多(13280例,36.51%)。 儿童跌倒/坠落发生在9月最多,2月最少,高峰时间在每天的10:00和17:00。 跌倒发生地点多在家中,占47.13%,发生时活动主要为休闲活动(42.07%)。 伤害部位多为头部(46.41%),性质以挫伤、擦伤为主(57.1%),伤害结局多为处理后离院(95.99%)。 2006—2020年儿童跌倒/坠落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3.21, P<0.001],其中2006—2015年呈上升趋势(APC=6.26, P<0.001),2015—2020年呈下降趋势(APC=?2.06, P=0.030)。 结论 跌倒/坠落是0~14岁儿童因伤害就诊的首要原因,应积极制定跌倒/坠落相关预防措施,降低儿童跌倒/坠落的发生。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7310386
摘要:
目的 客观评价肺结核主动筛查结合传染期住院治疗与“集中服药+营养早餐”的患者发现与管理模式(政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结核病疫情防治中的效果,并分析政策在不同结核病负担地区的实施效果差异,为结核病防治方案的调整及卫生干预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结核病患者登记数据,采用中断时间序列(ITS)前后对比分析政策实施前后肺结核登记率的变化,双重差分法(DID)对比分析政策在结核病高负担地区和低负担地区的实施效果差异。 结果 2012—2021年阿克苏地区肺结核登记率高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肺结核登记率在2018年之前呈现上升趋势,在2018年达到高峰,2018年之后登记率持续快速下降。 在政策实施后当年,阿克苏地区登记率显著增加248.800/10万(P<0.001);政策实施后的长期趋势,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登记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均β3 <0, P<0.05),阿克苏地区登记率的下降速度大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begin{document}$ {\beta }_{1} $\end{document} ![]()
![]()
+\begin{document}$ {\beta }_{3} $\end{document} ![]()
![]()
:139.747>48.712)。 阿克苏地区与对照地区之间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医疗机构数、每万人医生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作为协变量构建DID模型结果显示:政策实施后,阿克苏地区政策效应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比,平均政策效应差异为35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5),其中,平均政策效应差异在2018和2019年有统计学意义,提示2018和2019年阿克苏地区政策干预效应大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结论 在新疆结核病疫情高负担地区和低负担地区,政策对控制结核病疫情均具有降低登记率的长期效应,预期持续开展能有效遏制结核病的传播与流行。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3270126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女性商业性服务者和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新近感染情况,为艾滋病防治策略制定和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连续横断面研究方法在艾滋病监测哨点开展女性商业性服务者和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中HIV新近感染监测,使用限制性抗原亲和力酶联免疫法(LAg法)对HI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新近感染检测,根据通用公式计算HIV新近感染率。 结果 2017—2022年云南省女性商业性服务者哨点共开展HIV检测64 058人份,HIV阳性率为0.36%~0.89%,呈下降趋势(趋势χ2=27.024,P<0.001);HIV新近感染率为0.05%~0.27%,无直线线性变化趋势(r=0.090,P=0.865)。 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哨点共开展HIV检测31 642人份,HIV阳性率为0.53%~1.00%,无直线线性变化趋势(趋势χ2=3.076,P=0.079);HIV新近感染率为0.20%~0.31%,无直线线性变化趋势(r=?0.558,P=0.208)。 结论 云南省女性商业性服务者和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感染率和新近感染率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持续开展新近感染监测对艾滋病疫情研判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307050323
摘要:
目的 了解《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2019-2022年)》实施以来湖北省公众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程度,分析湖北省公众结核病健康教育的需求。 方法 按照城乡分层和等比例概率抽样原则进行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对1440名调查对象采用统一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Excel 2016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SPSS 25.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结果 湖北省公众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80.12%,全部知晓率为52.92%,群众对于 “肺结核绝大部分能治好”(核心信息5)的单一知晓率最低,为72.39%。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的对象全部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42、65.148、96.958、109.426,均P<0.001),不同性别、城乡研究对象全部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0.7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职业为商业/服务业、农业劳动者、离退休人员、其他(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为对照)、没有接受过健康教育的对象全部知晓率更低(P<0.05)。 80.17%的人表示曾经接受过有关结核病的宣传教育,且医生宣传的方式(51.55%)更易被群众所接受,喜爱宣传材料的类型以图文并茂的材料为多,网络科普宣传中倾向于自媒体形式。 结论 加强对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职业为商业/服务业、农业劳动者、离退休人员的健康教育资源分配,拓展和创新自媒体时代新的宣传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提高湖北省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7/jbjc20230020
摘要: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35~75岁居民中心型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和共病的关联。 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中内蒙古招募的35~75岁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5.0和GraphPad Prism 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统计描述、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型肥胖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共病的影响。 结果 内蒙古35~75岁居民中心型肥胖率为66.5%[95%置信区间(CI):66.2%~66.7%],年龄、性别标化率为64.6%。同一个体患有0、1、2和3种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构成比分别为28.8%、40.5%、23.8%和6.9%。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轻度中心型肥胖和重度中心型肥胖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共病的患病风险分别是非中心型肥胖者的1.873和3.093倍、1.876和2.764倍、2.227和3.412倍、2.526和4.419倍(均P<0.001)。 结论 中心型肥胖是内蒙古严重的健康问题,是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和共病的危险因素,可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疾病负担。 因此,应加强中心型肥胖的早期筛查和干预。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208150364
摘要:
目的 分析2010—2021年云南省结核病流行病学基本特征,掌握结核病发病特点,为云南省结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建议。 方法 通过结核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下载2010—2021年云南省报告的结核病例数,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制图软件ArcGIS 10.7绘制云南省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图示,对云南省结核病疫情概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结果 云南省2010—2021年结核病疫情反复波动(χ2=858.570,P<0.001),累计报告病例数共333846例,年均发病率为57.58/10万,其中男性病例224397例(67.22%),女性病例109449例(32.78%),男女性别比例为2.05∶1。 发病时间上,以春季为主,主要集中在4—7月;发病地区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州市;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70岁;发病人群主要以农民(258509例,77.43%)为主,其次为学生(19454例,5.83%)。 结论 男性和农民已成为云南省结核病疫情的主要群体,且发病年龄多为中青年,应严格遵循“三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服务模式加强对两类人群的管理和检测力度,组织基层医疗机构持续开展主动筛查和随访检查。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109220515
摘要:
目的 评价一种快速检测纹带棒杆菌的PCR方法在纹带棒杆菌临床分离株和临床痰标本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针对纹带棒杆菌种特异性基因ftr1设计的PCR引物Cst_1-F/Cst_1-R建立检测纹带棒杆菌的单重PCR方法。 使用纹带棒杆菌标准菌株ATCC6940、ATCC43751、152株纹带棒杆菌临床分离株和30株非纹带棒杆菌菌株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并比较该方法与16S rRNA测序和MALDI-TOF MS鉴定结果的一致性。 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估,最终将该方法用于检测88份临床痰标本。 结果 该PCR方法与16S rRNA测序和MALDI-TOF MS 在鉴定152株纹带棒杆菌临床分离株中具有100%的一致性;该方法对30株非纹带棒杆菌菌株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测下限为1 ng模板DNA/反应;在应用于临床痰标本时,该方法与痰涂片镜检相比,具有86.4%(76/88)的一致性。 结论 本研究中的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替代16S rRNA测序和MALDI-TOF MS成为临床鉴定纹带棒杆菌的便捷、经济、有效的方法,且在检测临床痰标本中的纹带棒杆菌时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1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2021年5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7种,涉及225个国家和地区。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25个)、登革热(30个)、麻疹(29个)、脊髓灰质炎(15个)和疟疾(9个)。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埃博拉病毒病(52.2%)、中东呼吸综合征(34.4%)、拉沙热(20.3%)、鼠疫(6.0%)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5.3%)。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疟疾、麻疹、登革热和霍乱。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埃博拉病毒病、鼠疫、霍乱、黄热病、拉沙热和裂谷热;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登革热;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21年5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7种,涉及225个国家和地区。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25个)、登革热(30个)、麻疹(29个)、脊髓灰质炎(15个)和疟疾(9个)。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埃博拉病毒病(52.2%)、中东呼吸综合征(34.4%)、拉沙热(20.3%)、鼠疫(6.0%)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5.3%)。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疟疾、麻疹、登革热和霍乱。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埃博拉病毒病、鼠疫、霍乱、黄热病、拉沙热和裂谷热;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登革热;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12270443
摘要:
关于这个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12月1日,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建议首先向卫生保健人员和长期护理机构(养老院)人员提供COVID-19疫苗接种(1a阶段)。 这个报告增加了什么? 12月20日,ACIP更新了疫苗分配临时建议。 第二阶段(1b阶段),应该向年龄≥75岁的老年人和一线必需工作者(非卫生保健人员)提供COVID-19疫苗接种;第三阶段(1c阶段),应该向年龄65~74岁老年人、年龄16~64岁有高危医学情况(慢性病)人群和第二阶段未接种疫苗的必需工作者提供COVID-19疫苗接种。 对公共卫生实践的影响是什么? 联邦、州和地方应该按照本指南制订和实施COVID-19疫苗接种方案。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2023,38(10)
: 1-3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2023,38(10)
: 1151-1151
DOI: 10.3784/jbjc.202310230547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2023,38(10)
: 1152-1153
DOI: 10.3784/jbjc.202310230548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2023,38(10)
: 1154-1156
DOI: 10.3784/jbjc.202310180543
摘要:
2023年9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73种,涉及236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36个)、猴痘(115个)、登革热(31个)、麻疹(26个)和霍乱(14个)。 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尼帕病毒病(33.3%)、鼠疫(20.0%)、拉沙热(17.1%)、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9.4%)和西尼罗热(7.1%)。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疟疾、登革热、麻疹和霍乱。 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猴痘、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猴痘、拉沙热、白喉、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猴痘、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欧洲主要流行西尼罗热。
2023年9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73种,涉及236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36个)、猴痘(115个)、登革热(31个)、麻疹(26个)和霍乱(14个)。 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尼帕病毒病(33.3%)、鼠疫(20.0%)、拉沙热(17.1%)、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9.4%)和西尼罗热(7.1%)。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疟疾、登革热、麻疹和霍乱。 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猴痘、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猴痘、拉沙热、白喉、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猴痘、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欧洲主要流行西尼罗热。
2023,38(10)
: 1157-1162
DOI: 10.3784/jbjc.202310240558
摘要:
目的 评估2023年10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预计2023年10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可能较9月有所上升,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流行性感冒(流感)、登革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类事件为主。 我国境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处于较低水平,对医疗秩序和社会运行影响较小。 目前我国内地猴痘报告病例数呈下降趋势;男男性行为人群猴痘疫情持续传播风险仍较高,一般人群风险仍较低。 当前流感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流感活动持续上升;预计会出现秋冬季流行高峰,流行强度为季节性水平。 登革热疫情将呈下降趋势,部分地区仍存在发生小规模聚集性疫情、疫情外溢或发生本地疫情的风险。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可能出现反弹,疫情高发省份仍将集中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聚集性疫情发生场所仍以学校、工厂等人群聚集场所为主。 手足口病疫情强度可能有所上升,不排除出现优势血清型转变、基因变异及新病原引起重症、死亡增加的可能。 结论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予以特别关注,对猴痘予以重点关注,对流感、登革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予以一般关注。
2023,38(10)
: 1163-1166
DOI: 10.3784/jbjc.202310180544
摘要:
目的 评估2023年9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全球流行情况及对我国的输入风险。 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开发布的每日COVID-19疫情数据,结合全球COVID-19入境政策分析,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通过总体概述、各大洲及重点国家疫情趋势综合评估和周边十四国疫情分析,对全球COVID-19疫情风险进行综合、全面与及时的评估。 结果 与2023年8月相比,9月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环比下降了54.41%,月新增死亡病例环比增加了8.94%。 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前10位国家中,意大利和罗马尼亚为全球重点关注国家;各大洲月新增确诊病例前3位国家中,新加坡为亚洲一般关注国家,摩洛哥为非洲一般关注国家;俄罗斯、印度和蒙古是周边十四国特别关注国家。 结论 全球每日新增确诊病例9月整体呈下降趋势,对于重点国家和地区要持续加强疫情监测,同相关机构建立沟通机制,互通有无,及时预警 。
2023,38(10)
: 1167-1167
DOI: 10.3784/jbjc.202310220545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2023,38(10)
: 1168-1173
DOI: 10.3784/jbjc.202305040199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市近年来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情况,为布病防控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的方法,对2013—2022年北京市人间布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应用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方法,对北京市乡镇街道级别布病发病率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北京市布病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 2013—2022年,北京市报告本地布病病例1307例,年平均发病率0.61/10万,病例数及发病率逐年波动,2021—2022年发病呈现上升趋势;春夏季(3—9月)为报告病例高峰,2019—2022年最高峰为每年6、7月,较既往年份有所错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383.642,P<0.001);40~5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最多(722例,55.24%);职业以农民(43.15%)、家务及待业人员(22.80%)为主;郊区发病率较高,2013 — 2015年发病呈现出地域上的逐年扩散趋势,2016—2020年地域分布范围逐年递减,2021—2022年分布范围再次上升;2013—2018年及2022年布病发病率存在空间自相关特征;热点地区位于郊区的部分乡镇街道,热点地区数量随报告年份逐年波动。 结论 北京市人间布病病例数及发病率逐年波动,郊区发病率较高,郊区的部分乡镇街道为热点地区,应密切关注流行趋势变化情况,在高发地区及热点地区加强病例监测。
2023,38(10)
: 1174-1177
DOI: 10.3784/jbjc.202306160283
摘要: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北京市鼠疫人间及动物间监测情况,为制订针对北京市的鼠疫防控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在全市发热门诊和门、急诊室进行鼠疫人间病例的相关症状监测工作;动物间监测采用5 m夹线法进行捕鼠,捕到的小型鼠类进行鉴定、解剖、实验室检测后将信息记录汇总。 收集2011—2020年北京市鼠疫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 结果 2011—2020年,北京市人间鼠疫监测共发现2例人间病例,均为肺鼠疫,为内蒙古自治区来京就医人员,其中1例病例死亡;动物间监测方面,10年来共布夹(笼)46053次,捕获小型鼠类4科9属10种共计1585只,总鼠密度为3.44/100夹次。 优势鼠种为社鼠(37.22%,590/1585)、褐家鼠(24.10%,382/1585)、岩松鼠(15.52%,246/1585)及大林姬鼠(13.25%,210/1585),占总捕获数的89.97%。 通过间接血凝试验对采集的1175份血清进行检测,未发现鼠疫F1抗体阳性标本。 结论 2011—2020年北京市鼠种较为稳定,鼠密度处于较低水平,但北京市周边动物鼠间疫情较为活跃,应加强鼠疫人间及动物间疫情监测工作,做好健康教育,严防输入性鼠疫疫情。
2023,38(10)
: 1178-1181
DOI: 10.3784/jbjc.202304100154
摘要:
目的 描述北京市门头沟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感染来源、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SFTS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调、查阅病历等方式获取患者临床、流行病学信息,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核酸和抗体检测,进行媒介蜱和动物宿主调查。 结果 患者多年未出京,发病前活动范围为居住地周边。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显示,患者血清SFTS病毒核酸阳性;血清抗体检测显示,IgM抗体阳性,病毒含量为1.9×104 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mL,临床症状以持续发热、进行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为主,服用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后好转并逐渐痊愈,整个病程为20 d。 媒介生物调查显示:在患者村落周围环境捕获到的媒介长角血蜱5只,SFTS病毒核酸阴性。 病例家犬血液经检测显示SFTS病毒核酸和抗体均为阴性。 结论 该SFTS病例为北京市门头沟区首次报告,今后应加强病例监测,做好媒介生物监测和健康宣教。
2023,38(10)
: 1182-1185
DOI: 10.3784/jbjc.202306010259
摘要:
目的 描述一起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后续鹦鹉热防控提供研究依据。 方法 采用电话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病例及共同暴露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现场采集人员、鸟类及环境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结果 本起聚集性疫情共涉及3例感染者,其中1例患者,2名无症状感染者。 患者为女性,71岁,因发热前往医院就诊,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双肺炎症,病情危重,血液及痰液标本经宏基因检测显示鹦鹉热衣原体阳性,呼吸道标本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阳性,血液标本为抗体阳性;患者家中另外2名成员无相关症状,血液鹦鹉热衣原体抗体阳性;家中已饲养玄凤鹦鹉和文鸟等鸟类2年余,近期有引进新鹦鹉,出现鹦鹉死亡。 家中鸟笼等环境样本均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阳性。 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在部分人群中可以导致重症感染,并可以在家庭中引起聚集性疫情。 有必要针对该病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临床诊断意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2023,38(10)
: 1186-1192
DOI: 10.3784/jbjc.202306080269
摘要:
目的 对北京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本土病例进行病原学特征研究。 方法 对患者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全基因测序,与不同基因型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进行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并且对基因进行重组重配分析和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 结果 从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到病毒,将其命名为BJ001-2021。 该毒株的L、M片段与河南省的17-China_Henan-72株最为接近,S片段与来自山东省的SD2013-094最为接近,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BJ001-2021与HB29、SD24等同属于B基因型,无基因重配重组事件,但发现一些氨基酸突变位点。 结论 北京市首例本土SFTS病例由SFTSV的B基因型引起,未发生基因组的重组重配。
2023,38(10)
: 1193-1197
DOI: 10.3784/jbjc.202304170172
摘要:
目的 了解湖南省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2020—2021年在湖南省6个县(区)健康人群共调查3290人并采集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麻疹IgG抗体水平,运用χ2检验比较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抗体GMC的影响因素。 结果 湖南省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总阳性率为75.08%,抗体GMC为426.67 mIU/mL。 抗体阳性率和抗体GMC在地区、年龄组、含麻疹成分疫苗(MCV)接种剂次数、末次MCV接种时间间隔等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组、MCV接种剂次数是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末次MCV接种时间间隔是有MCV接种史健康人群抗体GMC的影响因素,抗体GMC随时间间隔的增加而下降(β=?192.386,95% 置信区间:?270.986,?113.785)。 结论 湖南省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和抗体GMC偏低,建议继续保持和提高适龄儿童MCV的及时和全程接种率,必要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补充免疫。
2023,38(10)
: 1198-1204
DOI: 10.3784/jbjc.202212160538
摘要:
目的 分析湖北省荆州市手足口病(HFMD)再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预防HFMD再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自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荆州市HFMD个案资料,经数据清洗、整理获得再感染HFMD病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再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再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风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CI)作为测量指标。 结果 荆州市累计报告1 440例HFMD再感染者,再感染率为1.99%,再感染累计发生风险为2.00%。 感染2次者1 394例(96.81%)、3次者45例(3.12%)、4次者1例(0.07%)。 男性(864例,2.01%)与女性(576例,1.97%)再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第1~3次感染中位数年龄分别为1.75(1.17~2.67)、3.25(2.42~4.08)和 3.71(2.92~5.13)岁;人群分类分别以散居儿童(78.96%)、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43.54%和53.12%)、幼托儿童(56.52%)为主;重症病例数分别为2、3和0例。 相邻2次感染发病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1.09(0.53~1.99)年、1.06(0.61~1.54)和0.60年。 首次感染肠道病毒71型(EV71)后,第2次可再感染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其他型。 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年龄<3岁(HR=0.53,95%CI:0.45~0.63)相较年龄≥3岁、散居儿童相较幼托儿童(HR=0.82,95%CI:0.70~0.97)和学生(HR=0.14,95%CI:0.05~0.45)、中心城区(HR=1.86,95%CI:1.67 ~2.08)相较非中心城区、首次感染年份流行毒株为Cox A16(HR=1.90,95%CI:1.51~2.39)和其他型(HR=1.56,95%CI:1.31~1.85)相较EV71、首次感染Cox A16较EV71发生HFMD再感染风险大(HR=1.91,95%CI:1.25~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荆州市HFMD再感染存在明显时间和人群异质性,应以此为指导采取干预措施。
2023,38(10)
: 1205-1210
DOI: 10.3784/jbjc.202305220245
摘要: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江苏省徐州市住院儿童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病例中病毒谱的构成,进一步探究人鼻病毒(hRV)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对咽拭子标本中的常见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 巢式 PCR 法扩增hRV阳性样本的VP4/VP2区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 1663份标本中呼吸道病毒检出阳性641份(38.54%)。 hRV的检出率位居第1位,为13.95%(232/1663)。 2018年hRV的检出率明显较高(28.08%);呈现夏秋高峰的季节性流行特征。 2020年后,hRV在1—6月的检出率明显降低,但7月后检出率迅速回升,且在3~6岁年龄组中明显上升,≥6岁组中明显下降。 hRV的VP4/VP2区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涉及29种血清型,以hRV-A组为主。 结论 hRV是2015—2021年徐州市住院儿童SARI病例中主要流行的呼吸道病毒,以hRV-A组为主要流行,血清型具有多样性。 hRV的流行在2020年受到了短暂的抑制之后迅速回升,提示需要对hRV感染进行持续监测。
2023,38(10)
: 1211-1216
DOI: 10.3784/jbjc.202208170377
摘要: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14年和2019年两次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特点,为当地登革热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南宁市2014年和2019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比较病例在时间分布、人群分布、空间分布的特点。 结果 2014年首例病例发病日期是6月13日,病例数到达25.00%、50.00%、75.00%、100.00%的时间分别是9月27日、10月4日、10月15日和12月8日,单日发病最高峰是38例(9月28日);2019年首例病例发病日期是4月9日,病例数到达25.00%、50.00%、75.00%、100.00%的时间分别是9月29日、10月9日、10月19日和12月13日,单日发病最高峰是36例(10月1日)。 2014年病例女性占比58.45%,2019年无性别差异;2014年病例20~39岁年龄段占比53.19%,2019年病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占比15.97%;2014年病例职业分布商业或服务类占比33.52%,2019年病例职业分布家务或待业占比25.86%;2014年商业或服务类病例最早引发登革热疫情,2019年各职业类型病例在时间先后顺序上无明显差异。 2014年病例将近50.00%集中在兴宁区(347例,48.06%) ,其次西乡塘区(235例,32.55%);2019年病例相对集中在江南区(451例,42.11%),其次西乡塘区(298例,27.82%)。 结论 南宁市两次登革热暴发疫情时间分布模式相似,但人群、空间分布特点明显不同,提示疫情发生风险具普遍性,应注重落实防控措施。
2023,38(10)
: 1217-1222
DOI: 10.3784/jbjc.202212200546
摘要:
目的 探讨2005—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HFRS精准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2021年宁波市HFRS病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Geoda 1.2.0软件对HFRS发病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通过SaTScan 10.0软件探测病例的时空聚集性并用Arcgis 10.8软件对病例时空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 结果 2005—2021年宁波市共报告1 903例HFRS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50/10万;病例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4—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 病例主要集中在30~60岁人群(66.00%),以农民为主(53.91%),男女性别比为3.04∶1。 鄞州区、象山县、奉化区和宁海县是宁波市HFRS主要的高发地区,占所有病例的74.25%(1 413/1 903)。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8年宁波市各乡镇(街道)HFRS发病率有空间聚集性(均P <0.05)。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5—2019年HFRS发病率每年均有热点区域(高–高)出现,但热点区域范围每年呈现动态变化。 时空扫描分析共探测到2个聚集区,一类聚集区的时间为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以象山县墙头镇为中心,覆盖宁波市东南部的41个乡镇(街道)。 二类聚集区的时间为2015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以鄞江镇为中心,覆盖3个乡镇(街道)。 结论 宁波市HFRS疫情存在时空聚集性特征,有由东南部向西部移动的趋势,建议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以实现HFRS的精准防控。
2023,38(10)
: 1223-1228
DOI: 10.3784/jbjc.202212260551
摘要:
目的 分析住院肺外结核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肺外结核病的防治政策和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从全国东中西部共选取9家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出院第一诊断为“肺外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等。 采用频数、构成比和中位数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分布是否具有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451例肺外结核病患者,肺外结核病患者年龄中位数M(P25,P75)为44(29,59)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41∶1;农、牧民患者有1615例(46.80%)。 结核性胸膜炎、淋巴结结核和骨关节结核分别有689例(19.97%)、434例(12.58%)和427例(12.37%)。 肺外结核合并肝胆疾病、肾脏疾病和营养不良分别有533例(15.44%)、354例(10.26%)和258例(7.48%)。 从临床特征分析,入院前病情明确的患者有1973例(57.17%),46.28%(1597例)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住院天数中位数为17d。 从肺外结核病患者的医保类型分析,城镇居民医保患者有1244例(占36.05%);全自费患者有398例(占11.53%)。 结论 肺外结核病住院患者主要以男性、中青年和农(牧)民为主体,以结核性胸膜炎、淋巴结结核和骨关节结核最常见。
2023,38(10)
: 1229-1232
DOI: 10.3784/jbjc.202302090030
摘要:
目的 了解2014—2019年山东省潍坊市流行的肠道病毒A组71型(EV71)VP1区基因遗传特征、进化关系及VP1区密码子所处的选择性压力。 方法 随机选取2014—2019年潍坊市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者的阳性标本,经人横纹肌肉瘤细胞分离培养后提取病毒总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对VP1区基因扩增后进行序列测定,并分析与EV71各基因型代表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构建2008年以来我国不同省份EV71及本地EV71 VP1区系统进化树。 通过Datamonkey 在线服务器采用单似然祖先计数(SLAC)及固定效应可能性模型(FEL)方法对C4a亚型 VP1区密码子进行选择性压力分析。 结果 共获得的41株本地EV71毒株,均与C4a基因亚型的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4.9%~98.2%,氨基酸同源性为98.3%~99.6%。 系统进化树显示本地EV71毒株均属C4a基因亚型,形成2个明显的支系,每一分支中既有成簇毒株也有散在分布毒株,并与多地毒株亲缘关系较近。 采用SLAC和FEL分别鉴定出136和190个密码子为负向选择性压力位点,不存在正向选择性压力位点。 结论 2014—2019年潍坊市流行的EV71毒株属于C4a基因亚型,存在多条传播链,VP1区强烈的负选择压力表明 VP1区抗原的稳定性,VP1蛋白的变异不是由宿主免疫系统的选择性压力引起的,这有利于EV71疫苗的应用。
2023,38(10)
: 1233-1238
DOI: 10.3784/jbjc.202202080027
摘要:
目的 了解和掌握2016—2021年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人群感染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21年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病监测数据,对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等空间流行病学统计方法探索研究区域华支睾吸虫病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 2016—2021年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病监测覆盖71个县(市、区)、417个村(社区),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3.91%(4 488/114 905)。 感染人群以男性(64.46%,2 893/4 488)、40~59岁(58.53%,2 627/4 488)、初中文化(52.01%,2 334/4 488)、汉族(95.45%,4 284/4 488)、农(牧、渔)民(92.96%,4 172/4 488)为主。 男性(4.92%,2 893/58 764)感染率高于女性(2.84%,1 595/56 141);40~49岁组、50~59岁组人群感染率分别为5.71%(1 358/23 785)、5.32%(1 269/23 867);初中、高中人群感染率分别为4.00%(1 553/38 812)、4.52%(2 334/51 582);农(牧、渔)民人群感染率为5.11%(4 172/81 614);朝鲜族、蒙古族人群感染率分别为12.85%(163/1 268)、9.26%(34/367);不同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职业、民族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598,χ2=855.526,χ2=281.391,χ2=1522.040,χ2=337.219,均P<0.05)。 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华支睾吸虫人群感染率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区域存在呈聚集性分布(Moran's I =0.414,Z=5.115, P=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域主要是分布于省内东北部。 以村(社区)为单位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区域华支睾吸虫感染存在聚集性分布(Moran's I =0.437,Z=15.897,P=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呈高–高聚集的村(社区)数为43个,主要分布于省内东北部及西南部,呈高–低聚集的村(社区)数为1个,分布于省内东北部。 核密度估计显示,核密度高值区纵向分布于省内东北–西南部,主要呈现沿松花江流域分布的特征。 结论 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病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和人群分布差异。 应结合区域特点,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2023,38(10)
: 1239-1246
DOI: 10.3784/jbjc.202303130099
摘要:
目的 构建河南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预测模型,为河南省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13—2014年参加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的18岁以上河南省常住居民,将基线无心脑血管疾病、无失访、无关键变量缺失的5 757人作为随访队列。 采用加权的Cox回归分析构建模型,以C统计量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并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7.01±1.02年,心脑血管疾病累积发病率为9.23%。 纳入预测模型的变量有年龄[风险率(HR)= 1.05,95%置信区间(CI):1.04~1.06,P<0.001]、收缩压(HR =1.01,95%CI: 1.01~1.02,P=0.001)、吸烟(HR= 1.44,95%CI:1.19~1.74,P=0.002)、高血压服药(HR= 1.81,95%CI:1.32~2.50,P=0.002)和糖尿病(HR= 1.49,95%CI:1.11~2.00,P=0.014)。 模型的C统计量为0.76(0.74~0.78),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观察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采用Bootstrap法验证结果显示,C统计量均值的偏差为0.000 16。 结论 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可为河南省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科学依据。
2023,38(10)
: 1247-1252
DOI: 10.3784/jbjc.202301190038
摘要:
目的 分析2010—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户籍人口恶性肿瘤死亡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恶性肿瘤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21年海淀区户籍人口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计算构成比、死亡粗率及标化率、早死寿命损失(YLL)率及其标化率,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估计平均年度变化趋势。 结果 2010—2021年海淀区户籍人口恶性肿瘤居全死因首位,全死因占比30.23%,年均粗死亡率142.47/10万,标化死亡率93.32/10万;粗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8,P<0.05),各年份标化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相比2010年,2021年恶性肿瘤死因构成降至26.77%(降幅?15.37%),总人群、男性、女性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1.62%、1.82%、1.42%,均P<0.01],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1.50%、?1.13%、?1.85%,均P<0.01)。 前10位死因以肺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为主,前6位死因顺位基本无变化,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胰腺癌、乳腺癌;膀胱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粗死亡率上升趋势显著(AAPC分别为4.56%、3.81%、3.80%,均P<0.001),肝癌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1.24%,P<0.05)。 YLL逐年增长,YLL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APC=0.30%,P>0.05),标化YLL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2.10%,P<0.05);结直肠癌、胰腺癌、膀胱癌、乳腺癌YLL率呈逐年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2.90%、2.60%、3.40%、1.90%,P<0.05),肝癌、胃癌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2.70%、?1.20%,P<0.05)。 结论 肺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海淀区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的上升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较大,但与吸烟、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等相关的恶性肿瘤疾病负担仍较重。 因此,应针对不同性别、主要癌种及变化趋势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2023,38(10)
: 1253-1257
DOI: 10.3784/jbjc.202302210052
摘要:
目的 掌握2014—2021年浙江省岱山县居民死亡水平,分析死因顺位,为制定疾病综合防治对策、干预措施以及今后的疾病防治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岱山县居民2014—2021年死因监测数据,统一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进行编码,统计居民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和潜在减寿年数率(PYLLR)。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趋势分析采用趋势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2014—2021年岱山县居民合计死亡12 968例,其中男性7 084例、女性5 884例,粗死亡率为894.2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6.15/10万,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χ2=142.156,P<0.001)。 >45岁居民死亡率明显升高,至65岁达到高峰。 死因构成居前5位的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占所有死因的88.06%。 居民死因减寿居前5位的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PYLLR分别为23.93‰、8.39‰、3.63‰、3.12‰和1.11‰。 不同年龄段死因顺位有差别。 结论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伤害已成为岱山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教育,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群体尽早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干预,进一步完善疾病防控体系。
2023,38(10)
: 1258-1263
DOI: 10.3784/jbjc.202302160044
摘要:
目的 研究旨在识别我国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发展轨迹,检验其抑郁轨迹是否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为糖尿患者抑郁症状的预防与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研中2011—2018年4期纵向数据,选择≥45岁确诊糖尿病患者数据进行分析。 应用增长混合模型开展潜类别模型拟合性评估,分析男性与女性、城市与农村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 结果 共481名中老年人纳入数据分析,男性(7.17~7.81)和城市(7.50~8.38)糖尿病患者在各阶段抑郁症状得分均值普遍低于女性(9.07~10.27)和农村(9.06~10.11)患者。 男性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轨迹可划分为高–降组与低–升组,女性患者可划分为恒高组和低–升组;城市患者抑郁症状轨迹可划分为高–降组和低–升组,农村患者可划分为恒低组和低–升组。 结论 我国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整体有增长趋势,不同群体抑郁症状轨迹具有异质性。 女性和农村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更为严重,是心理干预措施的重点关注对象。
2023,38(10)
: 1264-1267
DOI: 10.3784/jbjc.202302160045
摘要:
目的 对2022年1例恙虫病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析,了解浙江省宁波市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流行情况。 方法 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询问其病史;采集病例发热期血液,提取总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tsa56,根据测得的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该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 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出病例血液中存在恙虫病东方体;扩增序列经比对后与已知恙虫病东方体Boryong具有最近亲缘关系。 结论 宁波市实验室确诊1例恙虫病东方体感染病例,为Boryong基因亚型。
2023,38(10)
: 1268-1272
DOI: 10.3784/jbjc.202301020557
摘要:
目的 探讨2022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某工厂一起由腺病毒55型、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混合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究流行的危险因素,为疫情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该厂区可能受疫情影响的所有人员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咽拭子进行病原体核酸筛查,并定期开展多轮病原筛查,持续监测病原结果。 结果 经实验室检测确认该起疫情由腺病毒55型(感染273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225例)、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40例)、甲型流感病毒(感染9例)混合感染引起,共导致547人感染。 疫情主要流行于青年男性工人群体,吸烟者感染率高于非吸烟者。 乙型流感病毒感染者的症状最为明显,发热和全身症状比例较高。 结论 人群密集的工厂内吸烟的青年工人群体为4类呼吸道病毒的主要感染对象。 应重点关注人群密集场所的健康教育、症状监测和病原筛查,控制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2023,38(10)
: 1273-1278
DOI: 10.3784/jbjc.202211120493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全球疫情快报
more >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12月7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12月6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12月5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12月4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12月1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11月30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11月29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11月28日
引用排行
more >
-
2008-2010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010-2015年中国艾滋病哨点监测人群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分析
-
2011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2008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我国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现状及防制措施建议
-
2008-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2005-2016年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分析
-
中国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008-2009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201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期刊检索
分类检索
友情链接